最近,中国男足选帅的事儿又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啦。据报道,克罗地亚有名的教练斯蒂马奇主动向足协申请执教,前英超球员李玮锋可能会成为教练组组长。这消息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,不过也有很多人质疑。这些年,中国男足的外籍教练换得很勤,他们真能让中国足球变好吗?这值得好好想想。
斯蒂马奇的经历挺让人印象深刻的。他是克罗地亚队1998年世界杯拿到季军那阵容里的重要球员,足球背景挺深厚。但是他当教练的成绩没当球员时那么好。他带印度国家队时,成绩一般。2019年亚洲杯,球队小组赛三场全输,排名从97降到了104。要是只因为他“熟悉亚洲足球”就成了国足主教练候选人,很难让人信服。这让人怀疑,足协选帅的标准是不是降低了。
相比之下,李玮锋也受到很多关注。他是曾在英超踢球的中国名将,很多人都记得他球员时期的表现。可他当教练的经历很难让人服气。他先是帮天津权健解决欠薪问题,后来带广州城还降级了,成绩不怎么样。这时候让他当教练组组长,让人对选帅的思路产生质疑。英超经历是有点分量,可只凭“以前的名气”和“国外背景”选教练组成员,也太随便了。
不只是这两个候选人,中国足协这些年的选帅策略一直被人批评。从里皮到卡马乔,再到现在的斯蒂马奇,外国教练总被大家寄予厚望。但历史证明,光熟悉亚洲足球或者了解中超,不能保证带领中国队取得突破。隔壁国家选教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:日本让森保一长期执教,沙特花大价钱请曼奇尼,而中国选帅好像总走“短期策略”的老路。这样下去,球队能不能有质的飞跃,真让人担心。
要是斯蒂马奇最后入选了,他面临的挑战会很大。执教中国男足压力本来就大,他和李玮锋能不能配合好,也是个问题。现在国足处于低谷,打不过亚洲强队。选帅得把提升球队整体水平当核心,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。要是选拔标准不改变,中远期的目标可能实现不了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