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徐杰面对镜头说出“你说他比我强太多? 我觉得没有!”这句话时,整个空气都安静了下来。在被落选亚洲杯12人名单、打包回国的那一天,这位一直低调的广东后卫,在杨毅和杨健的访谈中,终于把心里言语说了出来。
社交媒体上疯传关于他和河村勇辉的对比帖子,“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河村?”徐杰称这种言论“挺刺激人”。但更让他感到刺激的是接下来说的一句:“技术特点真比我厉害很多? 也没见得。”
作为身高1米79的球员,徐杰最近在国家队名单中被刷掉,甚至连沙特热身赛的板凳都没坐热就被通知回国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1米72的河村勇辉已经签约芝加哥公牛,将在新赛季穿上8号球衣征战NBA。他们最近一次在亚洲杯上的交手,数据差距明显可见:河村出战29分钟,得到12分3助攻,最后时刻的三分球锁定胜局;而徐杰替补上场15分钟,只有4分1助攻,在日本队的防守下十分被动。
更让人扼腕的是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,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,河村一场比赛就轰下29分7篮板6助攻;而徐杰至今国家队的记录中并没有一场惊艳的表现。
在访谈中,徐杰反复强调自己在运球、投篮、传球等基本功上并不输给河村。作为上赛季CBA的表现不俗的球员,他场均能有16分7.6助攻的数据,甚至单场得分还曾达到32分11助攻,在本土助攻榜上排名第二。然而,这些数据似乎只在国内联赛中起效。
徐杰在一次访谈中放出“河村敢闯,我怂了”这样一句话,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相比之下,河村勇辉高中毕业便前往美国IMG学院接受专业训练,随后在NCAA赛场上立下汗马功劳。他即便有日本B联赛顶薪的诱惑,却选择参加NBA选秀,即便落选,仍然勇敢投身发展联盟。场均22.5分的数据最终帮助他成功踏入NBA的大门。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徐杰在广东宏远青训体系中培养了十年,是被杜锋盛赞为“最听话的后卫”。他每天额外训练500个三分球,赛后花费3小时观看录像进行分析,他被贴上的标签是“努力”而非“野心”。当一名记者问及他是否愿意冲击NBA时,他默默沉思片刻:“性格这玩意儿,改变不了啊。”
这种差异在国家队的战术中得到进一步放大。河村在日本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,球权稳握在手中,可以尽情发挥;而在郭士强的战术体系下,徐杰被定位为“三分射手”,过半场就需要分球。在对阵日本队的亚洲杯预选赛中,尽管他首发出场,却表现得像一个“高级工具人”,全场仅触球7次。
在被落选亚洲杯的第二天,徐杰做了一件让球迷意外的事:接受解说邀约,搭档名嘴直播中国对约旦的热身赛。
从球员转型为解说,表面看来是退了一步,但实质上是向前迈出了一步。这位自称“内向”的男孩,主动将自己置身舆论之中。网友们开玩笑地评论道:“这是要在解说席上练习勇气吗?”
面对自身性格上的短板,徐杰能否通过努力突破?正如威姆斯所说:“徐杰有着一颗勇敢的心,只是缺少一个开关。”在上赛季CBA半决赛中,他晃倒赵睿并投中关键三分的镜头,至今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次数超过2亿次。然而,这样的耀眼光芒更多地源自于“执行战术成功”,而不是像河村那种“扛起球队单干”的英雄主义。
徐杰的坦诚言辞无意中重新搁浅了中国篮球长期以来的老问题:并非技艺不如,而是敢不敢去冒险。
河村放弃了日本联赛每年高达3亿日元的年薪,选择签下NBA底薪加双向合同去公牛坐板凳,这种选择在中国球员看来几乎是疯狂的行为。国内的风险与回报机制极不匹配,即使有着稳定位置和丰厚薪水,谁又愿意去尝试?
更加残酷的是环境和氛围的差异对球员成长的影响。河村在日本的青训系统中被视为“天才”,而徐杰则天天被教练唠叨“再长高5厘米就好了”。在日本高中篮球联赛中,后卫们被鼓励发挥个人特长,而在中国队的青年队训练中,常常被念叨“不要胡打,按照战术来”。
这种束缚直接体现在比赛场上的风格和气质中。在与芬兰队的比赛中,河村在加时赛中大胆面对身高2米10的中锋投中三分;而徐杰在国家队的最显著镜头之一,竟是去年对阵蒙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