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个球:错上错!足协承认错判更像是伤口撒盐。刮骨疗毒何时能到来!

2025-11-07 02:37:00

来源:看个球

足协公布了中超第29轮成都蓉城对河南的比赛中,两次争议判罚的评议,评议结果为:裁判错误、结果无法更改、内部处罚裁判团队!

相信很多球迷在看到足协这份“迟来的认错”时,不同地区不同球队的球迷心情肯定也不一样。对于蓉城球迷来说,这更像是在其伤口上撒盐!当比赛结束后,现场球迷崩溃了,球员挨训了,这一切即将过去,原来大家都错了!

1. “错上错”的荒谬感:错误无法挽回,承认徒增愤怒

第一次“错”:裁判在比赛关键时刻的误判,直接改变了比赛进程。这对于拼搏了90分钟的球员和投入了巨大情感的球迷来说,是第一次,也是最根本的伤害。

第二次“错”:这种“无法改变结果的认错”,在球迷看来更像是一种敷衍的程序,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再次提醒大家:“看,我们确实搞砸了。” 这正是“撒盐”的感觉——让本已结痂的伤口再次暴露并感到刺痛。

2. 系统性问题的“挡箭牌”:个体担责,体系无恙

每次出现重大错漏判,最终的落点几乎都是一个“当值裁判团队”。足协的通报会表示将进行“内部处理”,但处理结果通常不对外公布。这给公众的感受是:总有个别裁判在“背锅”,而孕育错误判罚的系统性根源——如裁判整体业务水平、选拔考核机制、VAR使用规范、乃至整个裁判圈子的文化和压力——却从未被真正触及和改革。

当同样的错误以不同的面貌在不同轮次、不同场次反复出现时,这种“认错-处理-再犯”的循环,就让“承认错误”本身变得廉价且毫无诚意。它从一个“纠错机制”沦为了一个“公关流程”。

3. 对联赛品牌和球迷情感的持续性伤害

中超联赛正处在复苏阶段,每一个争议判罚都是对联赛品牌价值的透支。球迷是联赛的根基,他们的信任和热情是最宝贵的资产。当球迷觉得自己的热爱和投入,被一个无法被尊重和信任的裁判体系所践踏时,他们的失望是双重的:既对比赛结果,更对管理者的无能。

足协的“事后认错”,在球迷看来,无法保护他们的主队在下一次不被同样的方式伤害。这种不安全感和无力感,是愤怒的核心来源。

4.中超球队在亚冠中沦为送分童子

亚冠精英赛四轮过后,中超三队齐刷刷位列后三名。申花更是遭到西亚裁判明着黑的判罚。此时此刻,中国足球和球迷,就像是孤儿一般没人疼没人爱,而足协则持续着其“撒盐”的操作。两个不恰当的例子送给足协:

a.大明王朝1566中,海瑞硬刚嘉靖道: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,皆为饥寒待毙之婴儿 刀俎待割之鱼肉 君父知否?

b.河南队球员更衣室喊话:我们的球迷在外面被欺负着,我们要帮他们找回来!

球迷和舆论期待的,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“我们错了”,而是一套看得见的、能带来希望的改革行动:

透明化:公开裁判评议的标准和过程,让判罚依据不再神秘。

专业化:真正下大力气提升裁判队伍的整体水平,包括引入更多职业裁判、加强培训、甚至开放外籍裁判常态化执法。

问责制:建立更清晰的裁判考核和升降级制度,并向公众传递出“犯错必有代价”的信号。

沟通性:建立更有效的赛后沟通机制,而不仅仅是内部通报。

结论:

足协目前的“认错”行为,因其滞后性、无效性和缺乏系统性改革支撑,从原本应该是重建公信力的第一步,异化成了对球迷情感的二次伤害。这背后,是积重难返的体系性问题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竞赛的渴望之间,日益尖锐的矛盾。

只有当认错伴随着真正刮骨疗毒般的改革时,这句话才会有重量。否则,它就只能是无用的盐,一遍遍地撒在从未愈合的中国足球的伤口上。